关于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建设的一些思考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7-04 点击数量:



高校辅导员工作室作为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推动学生工作高质量发展,提升学生工作育人实效,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任务。

一、建设原则

质量为王、精益求精,这是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建设的原则。在建设过程中还要突出“六性”,即时代性、可行性、长效性、实践性、创新性、前瞻性,这样建立起来的辅导员工作室才能有效提高辅导员的专业水平和专业技能。

二、指导思想

高校辅导员工作室是辅导员进行学习提升、理论研究、实践育人和专业发展的重要场所,其建设对于提升辅导员整体素质和工作效能具有重大意义。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建设应坚持问题导向,凝聚“思政育人”工作合力,践行“三全育人”工作理念,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思政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和痛点,确保所有活动和研究都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其成为辅导员工作交流的重要载体、职业能力提升的重要阵地、学生工作研究和实践创新的重要平台。

三、工作目标

专业化建设。通过项目化建设、选派交流等方式,建设一支专家型骨干辅导员队伍,提升辅导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能力。

共享式发展。建立机制健全、资源共享、特色鲜明的工作室,针对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重点问题,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手段、新模式、新方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模式,促进成员间的学习和交流,共同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明确导向。要坚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目标导向,聚焦学生成长,善于捕捉学生群体的共性需求,把日常工作做得有深度。要注意回应不同学生的成长诉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个性化的辅导。

成果推广。工作室要积极推出有价值、可推广的研究成果,通过举办讲座、论坛、研讨会、报告会或开展现场指导等形式,对研究实践成果进行宣传推介,增加学生对工作室的了解和认知,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的意愿,形成品牌效应。

注重效果。强化教育效果,增强理论和实践研究,通过主题教育等多种形式,打造师生共同体,为学生提供成长成才方面的专业化教育与服务,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引领学生成长成才。

四、注重基础建设

(一)强化队伍建设

1.优化团队构成

跨学科团队:以工作室主持人为“带头人”,聚合“个人优势”,“抱团”攻关、凝聚合力。鼓励不同学科背景的辅导员加入,丰富团队视角,促进创新思维的碰撞。

合理人员配置:实行主持人负责制,鼓励工作室成员跨学院合作,合理配置团队成员,确保团队的专业性和活力。

2.加强团队建设

完善培养更迭机制。一个优秀的辅导员团队是工作室高效运作的关键。要注重完善团队成员的选拔培养和更迭机制,以学年为限,进行考核检验,保证工作室成员的相对稳定和人员补充,也可邀请思政研究者和党政干部加入,完善资源维度。为防止工作室出现主持人和核心成员断档问题,可设置1-2名副主持人和若干小组的负责人,确保工作室建设的延续性。

加强培训交流力度。通过定期的培训和交流活动,提升团队成员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注重以老带新,针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讨,研究对策,深入开展岗位工作交流,相互学习,提升个人工作能力与素质,实现快速成长。同时,要通过各种方式营造良好的团队氛围,激发团队成员的工作热情和创新能力。

(二)健全规章制度

结合工作实际,科学制定工作计划,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实施标准化管理,确保工作室日常运营和管理有序进行。

总之,高校辅导员工作室作为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阵地,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工作方法和手段。通过明确职责定位、加强团队建设、注重实践创新以及与家长的沟通合作等注意事项的落实,结合个性化辅导体系、主题教育、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和职业发展平台等特色典型做法的开展,进一步提升高校辅导员工作室的工作效果和质量,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有力保障。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